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 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划船追赶拯救屈原,后发展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赛。
- 吃粽子:用箬叶包裹糯米,内馅有豆沙、蛋黄、猪肉等,最初是投江喂鱼以保屈原遗体不被鱼食。
- 挂艾草与菖蒲: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用以驱邪避疫。
- 佩香囊: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 饮雄黄酒:古人认为雄黄可以驱蛇避虫,儿童则会在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
- 系五彩绳: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系在儿童手腕、脚腕或颈项上,祈求平安。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2006年5月,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